2012年1月10日

身心學的身體探討

<全文下載>
身心學是如何探討身體的呢?答案是:回到「身體」的原點,清清楚楚的動作意圖、了了分明的身體感知。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認識自我,進而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識活動的教育過程。它著重在姿勢、動作、情緒、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這正是身心學者劉美珠教授提出「體知」一詞,作為身心學理念學習的關鍵-「用身體來學習」,而非完全「用頭腦來學習」(卓子文,2001)的原因。
本文將從身體構圖的概念、導引基礎動作原理與觸指壓診三方面來說明身心學的身體探討。

一、身體的空間-身體構圖(body mapping)的概念
在人類五種感官能力之外,擁有第六種感官能力-動覺(Kinesthesia)。不論在哪一種的動作狀態或動作質地中,動覺都可以清楚地提供自我身體的尺寸大小、空間關係位置等相關訊息(劉美珠、林大豐,2005)。動覺是對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和運動狀況的感覺。William Conable 教授特別將動覺,列入身體構圖的概念之中,讓我們對自己身體的運動和位置狀態有所覺察。
動覺感受器分佈在人體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中,如肌梭、腱梭、關節小體等。當關節伸屈或肌肉弛縮時,就會刺激這些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沿脊髓上行傳導,到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而產生動覺。通過動覺,能使人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空間位置、姿勢和身體各部分的運動情況。
在每個人在腦海中,對身體的型態-身體結構的大小、功能、位置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而會建構出對自己身體的認知概念、建立對身體空間的真實體會,重新找回完整的身形。Babrbara Conable 開宗明義地指出,「身體構圖是一個人在腦海中對自己身體結構意象的呈現。」(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5)William Conable教授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音樂學院的大提琴教授,也是一位亞歷山大技巧老師,其發展身體構圖的目的是藉由有意識地修正與清晰細緻地認知自我身體結構,而能優雅、有效率、和諧而統一地使用身體(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
身體構圖概念的提出,得力於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亞歷山大技巧是由裴德列克.馬提亞斯.亞歷山大(F.Matthias Alexander)所創立。如同劉美珠、林大豐(2005)的觀察:「身心學的興起,基本上源自於個人為了解決自己身體上的一些問題,或是對身體現象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形成許多不同派別的身體療法和技巧。」他原本是一名莎翁歌劇演員,因為嗓音出了問題,後來逐漸演變成嚴重的喉頭炎,被迫放棄表演生涯。其尋求傳統醫療,但終究無法獲得到改善,轉而從觀察自己身體來尋求答案,經過長時間不斷地觀察,終於找出問題的癥結在於長期身體姿勢運用不當,導致神經、肌肉壓迫而無法發聲,於是他自行探索治療方法,因而開發出「亞歷山大技巧」(彭建翔、黃詩雲,2007)。
他發現身體使用方式與用什麼方式從事各活動的「選擇」,大大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他稱這種選擇為「使用身心的模式」;接著,他發現「頭、頸以及軀幹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是主宰人類動作品質的主要因素,並將這特別的關係稱作「身體的基礎控制」;繼而在他努力不斷的實踐中,他得到一個令人心慌的發現-人主觀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他發展出「抑制習慣反應模式」與「理性意識引導原則」,致力於思考及實踐正確的步驟與方式,採用正確的方法。終於克服了直覺和習慣,成功地探索自己身體的經歷,亦成就了「亞歷山大技巧」的學習方法與理論體系(彭建翔、黃詩雲,2007)。
William Conable身體構圖概念延用了亞歷山大技巧的「身體的基礎控制」,提出「寰枕關節一動,全身將隨之而動」觀點 ,逐次從頭與頸、脊椎、軀幹、雙腳、腦部與動作,再提出身體構圖,點出動覺的覺察模式,繼之雙臂、雙手、樂器的支持、呼吸,再回到頭部,再回到主控要制區(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
身體構圖概念是針對動作的研究,是一段經驗和認知的歷程,讓我們了解如何透過身體以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向內自我體悟、了解和動作探索,提供非常好的媒介和基礎(邱溫,1999;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

二、導引基礎動作原理
導引基礎動作原理包含兩部份,其ㄧ是人體的本能動作原理,是以關節的六個自由活動度作為動作練習的基礎;其二是導引術基本動作原理,這是爲更深入地體會身體而設計。

(一)人體的本能動作原理
主要以關節的六個自由活動度─屈與伸、外展與內收、旋前與旋後─作為動作練習的基礎,依身體之踝、膝、胯、腰椎、胸椎、頸椎、肩、肘、腕九個部份分別探討,這些動作可以不學而會,無須特別學習,可直接體會。
(二) 導引術基本動作原理
歷來,養生的功法甚多,淵源最早的要算是「導引術」。「導引術」是中國古老的養生功法,可溯源於上古的舞蹈動作。「導引」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法,「導」指的是導氣,意即呼吸,「引」指的是引體,意即肢體動作。「導引」簡單的說就是配合呼吸以調息、肢體運動以調身、守意攝念以調心的身心運動(張良維,2000;維基百科,2009;熊衛,1997)。基本功法原理介紹如下:
導引術基本動作主要是以張良維先生所著「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一書中之基本功法為藍本,呼應張良維先生所倡導之「功法動作原理化」的觀念,將「太極導引」基本功法的肢體元素-陳式太極的「纏絲」(螺旋)、楊式太極的「抽絲」(延伸)與郝式太極的「開闔」三個肢體觀念,以身心學體知身體理念來闡釋,用於身體構圖的概念,探討身體使用之原理原則與身體覺察的應用方式。以下就纏絲、抽絲、開闔與調身、調息、調心做基礎的定義與歸納。
1.纏絲(螺旋)
運動生理的定義:肌肉運動作用在骨骼、關節產生的現象。最早談到「纏絲」這詞的應是陳鑫:「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後人亦多有體會、發揮,而其轉換成現代的語言,即是-螺旋。而當我們從身體的動作來觀察時,我們不難發現,螺旋是動物活動的本能,是所有動作的基礎元素,其肇始的原因從生理的角度可歸納為兩點,其ㄧ、與肌肉的起(origins)、止( insertion)點有關:肌肉猶如藤蔓纏繞在骨骼上,從大體解剖學上觀察,所有主要運動肌肉的起點與止點並非以直線連結,而是為因應起、止點的位置,肌肉會沿著骨骼做不同程度的繞旋。其二、與關節面的吻合有關:所有的關節可活動的關節面,都是有弧度的,這些弧度的凹凸組合,形成了關節在活動中的軌跡,亦是螺旋動作的成因。
2.抽絲(延伸)
運動生理的定義:肌肉運動形成的力線運用(流動flow)。「抽絲」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即是-延伸。延伸的概念是建立在螺旋的基礎動做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延伸的動作都包含了螺旋的元素,因此習慣上有人會將其結合稱為螺旋延伸。而針對延伸所闡釋的定義是:在身體上的兩點,產生的最大距離。這個兩點可以是關節到關節、肌肉的起點到止點,或者是手到腳、身體到手等等。延伸的運動會形成的身體力線的湧動,並且,身體力線的運用可由一點到一點、一點到兩點、一點到多點、多點到一點…等,形成綿延不絕的動態。
3.開闔
運動生理的定義:配合呼吸作用使筋膜舒張與收縮的運動。開闔的定義是:身體力線網狀多面向的延伸,配合呼吸作用,使運動的力線轉移到肌筋膜結締組織的牽引作用,促使筋膜舒張與收縮的運用。肌筋膜的力線運用可使身體的動作千變萬化,是肢體動作運用的極至。
4.調身、調息、調心
每個動作基本上都可分為三個部分,即調身、調息、調心。將身體構圖的概念融入調身、調息、調心這三個部份,以使身心學的精神,可以貫串到導引動作探索當中。調身即是關注身體的結構變化如:肢體的動作、姿勢、運動的部位、身體的重心、力線、使用順序等;調息即配合肢體運動目的呼吸;調心即是意念,更明確的來說,就是全神貫注在動作狀態中的情境。

三、指壓觸診
身心學強調接觸(touch)的力量,並體會到觸摸對人類的重要,也體會到手的接觸和引導對身體覺察的開發有很好的功效(劉美珠、林大豐譯,2005),通過手的觸摸運動更可以正確地知覺物體的大小、形狀和彈性與位置,故以指壓融入藝用解剖學之課程,其設計主要是訓練學習者的觸覺,開發靈敏觸感做為探索身體的工具,配合「觸診」探討身體體表標誌的定位以及感受皮膚底下的肌肉、骨骼變化。
手指的指腹是人體神經分部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尤其是拇指,感覺極為靈敏。指壓觸診基本上屬於一種本能動作,應用上又可分為掌壓與(手)指壓,只要稍加訓練,靜下心,即可抓到按壓的訣竅。

參考文獻:
卓子文(2001)。再訪身心。中華體育。六月。
劉美珠、林大豐(2005)。身心學的意涵與發展之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  1-28。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音樂家的肢體開發。桃園市:原笙國際。
彭建翔、黃詩雲(譯)(2007)。Body Learning:達文西的身體智慧。桃園市:原笙。(Michael Gelb, 2005)
邱溫(譯)(199)。肢體療法百科:肢體心靈和諧的現代健康法。臺北市:生命潛能。(Ken Dychtwald, 1986)
熊衛(1997)。太極導引。臺北市:社會大學。
張良維(2000)。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臺北市:時報出版。